t547p958

1939年,一地主将300名八路军接到家中休养,谁料八路军还没待一会,1200名

1939年,一地主将300名八路军接到家中休养,谁料八路军还没待一会,1200名日军就围了过来。激战一番后,八路军的子弹便打光了。危急时刻,地主突然跑过来,只用了一个举动,就挽救了八路军战士们的性命,还让日军吃了大败仗。 地主名叫任渭饮(一说宗子敬)。 一听到“地主”这个词,很多人脑子里可能马上会蹦出黄世仁、周扒皮那样的形象。但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,总有一些人,他们的选择会让你重新思考“身份”和“大义”到底哪个更重。 任渭饮就是这样一个人。他是河北献县宋家庄的一位开明士绅,家里有良田百亩,算得上是当地的殷实人家。但他这个地主,有点“非主流”。他不仅没沾染恶习,还特别同情革命,打心底里佩服跟日本人死磕的八路军。 1941年的冀中平原,抗日战争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。日军推行“治安强化运动”,疯狂地进行“扫荡”,实行“三光”政策,整个华北大地都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。咱们的八路军,尤其是活跃在敌后的部队,生存环境极其恶劣。 当时,大名鼎鼎的马本斋将军,率领着他的“回民支队”,就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的心脏地带。回民支队三大队的三百多名战士,经过连续作战,人困马乏,急需一个地方休整和治疗伤员。 去哪儿呢?这可是个要命的问题。在日伪军密布的眼皮子底下,收留三百多名八路军,一旦被发现,那就是满门抄斩的大罪。 就在这时候,任渭饮站了出来。他主动找到了部队,拍着胸脯说:“来我家!我家地方大,吃的喝的我全包了!” 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和多深的家国情怀,才能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?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同情了,这是把全家老小17口的性命,都押在了“抗日”这两个字上。 就这样,三百多名八路军战士秘密住进了任家的深宅大院。任渭饮腾出最好的房子给伤员,宰猪杀羊,让战士们吃上了久违的热乎饭。那几天的宋家庄,表面上风平浪静,但任家大院里,却涌动着一股军民一家的暖流。 然而,危险还是来了。 不知是哪个汉奸告了密,驻扎在周边的1200多名日伪军,像闻到血腥味的狼一样,悄无声息地包围了宋家庄。 天刚蒙蒙亮,刺耳的枪声就划破了村庄的宁静。三大队队长刘世昌当机立断,立刻组织部队抢占有利地形,依托任家大院的高墙和院落进行抵抗。 战斗异常惨烈。日军仗着人多装备好,一波接一波地发起冲锋。八路军战士们死战不退,子弹像雨点一样泼向敌人。但是,咱们的家底太薄了。激战了几个小时,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——子弹,快要打光了! 眼看着日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,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拼刺刀、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。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,地主任渭饮突然冲到了阵地上,他没有拿枪,而是拉着队长刘世昌,急切地喊道:“快!跟我来!有活路!” 他到底用了什么“举动”呢? 原来,任渭饮在决定接纳八路军的那一刻,就已经想好了最坏的打算。这位看似文弱的地主,骨子里却有着惊人的谋略。他利用自家院落房屋众多、地形复杂的特点,带着全家老小,竟然在几个月内,秘密挖掘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地道网络! 这个地道,可不是咱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土洞。它设计精巧,主干道、支道、射击孔、迷惑敌人的假洞口、通向村外的秘密出口,一应俱全。这不仅仅是一条逃生通道,这简直就是一个地下堡垒! 任渭饮领着战士们迅速钻进地道。地面上,八路军的枪声戛然而止。冲进院子的日军懵了,三百多名活生生的八路军,就这么凭空消失了?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,真正的“大餐”才刚刚开始。 进入地道的八路军,就像蛟龙入海。他们利用地道网络,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日军的背后、侧翼。墙角边、水井里、甚至灶台下,都可能成为八路军的射击口。日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,他们不知道子弹会从哪个方向飞来,分不清到底有多少八路军。 这一仗,打得天昏地暗。原本的围歼战,硬生生被任渭饮的“一个举动”——亮出地道,扭转成了八路军的一场伏击战、游击战。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,伤亡惨重,最终只能狼狈地丢下上百具尸体,仓皇撤退。 三百名八路军,不仅无一伤亡,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,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。战后,冀中军区授予任渭饮一家“抗日堡垒户”的光荣称号。